
□李鉴宇 罗斐 谢一鸣
赣南革命老区,是一片浸润着历史荣光的红土圣地。扎根于此的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蓬勃的创新力量,不断擦亮“红医魂·药匠芯”党建品牌,构建起“党建强、人才聚、科研兴”的良性生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头雁”领航 打造红色引擎
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始终是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
时光回溯到2021年,李红良教授带领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投身革命老区建设,联合章贡区人民政府与赣南医科大学共同创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致力探索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担任研究院院长的李红良在研究院创立之初,不仅牵头整体规划和战略布局,更以身作则、奋战一线,与团队研讨技术路线、推进项目落地。在他的示范引领下,研究院从无到有、快速成长,凝聚起一支高水平科研队伍,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革命老区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研究院党委成立后,突破体制壁垒,创新推动党组织与业务领导班子“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将暂无行政级别但学术造诣深厚、战略眼光突出的院长李红良和执行院长张鑫等学术专家型领导吸纳进党委会,推动党建与科研“一盘棋、一体化”,显著提升治理效能。
有了党组织的引领,研究院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持续向好。其中,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模式动物供应与服务基地之一,累计为国内5000余家科研单位提供了疾病动物模型服务,为2000余家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提供了产品功能验证服务。
“最初没想到党建能如此深度融入科研管理,”张鑫说,“但实践证明,正是党委把方向、管大局的作用,保障了我们在重大决策中不偏航。”
目前,研究院党委设有党委委员4人,配备了党委副书记、专职组织委员,下设5个党支部,由平台负责人担任支部书记,业务骨干与学生党员担任支委,实现党组织与科研团队的深度嵌合。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头雁”队伍已然形成。
“我们把业务骨干吸纳进党委(党支部),不是挂个名,而是要真议事、真决策,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研究院党委书记曾小英介绍说,“党委每月召开党建工作例会,将年度计划分解为可量化、可落地的月度任务,确保党建与科研同部署、同落实。”
党建赋能 聚力科技攻坚
巍巍云石山,清清红井水。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研究院副院长张晓晶凝视着革命先烈的照片,感慨道:“每一次红色研学都是一次精神洗礼,让我们更加坚定科研报国的初心。”
这是研究院“行走的红色课堂”系列活动的一幕。研究院党委始终坚持“为科学注入红色基因,用科技服务健康中国”的办院宗旨,充分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资源,组织党员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与警示教育基地,开展重走长征路等实践活动,让“红色熏陶”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感悟。
研究院党委严格执行中心组学习与“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创新“主题学习+特色专题”学习模式。在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聚焦聚力攻克生物医药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专题研讨,促进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
除了走出去,研究院还创新内部教育机制,建立“党建十分钟”学习制度。各中心在业务会议前抽出十分钟,由支部书记或党员骨干领学国家最新政策、行业动态和研究院规划,将文件精神转化为科研行动清单。
“‘党建十分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需求-院校地规划-个人贡献’的价值链条,也让我们明晰自己的研究工作在国家战略中的位置和作用。”学生党员黄潇潇说。
“最近一次‘党建十分钟’,我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特聘教授、院长助理刘慧在支部学习会上说,“科研工作者要聚焦‘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红土大地上。”刘慧身兼数职,不仅带领团队深耕基础研究,还致力深化研究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质量党建最终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澎湃动力。
在研究院创新药物研发中心,一场技术攻关正持续推进。团队在开发设计抗NASH新分子时,在关键的药物筛选环节接连受挫。这一问题在创新药物研发党支部会议上提出后,党员张金泉主动站出来:“让我试试。”
那段时间,张金泉经常忙得忘记时间,回过神来天已大亮。他借助AI探索新的药物筛选体系,组建AIDD平台。测试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分析海量数据,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最终,他牵头完成了AI筛选体系建设,将药物筛选活性命中率提高了2倍以上。
“把支部建在项目组上”成为研究院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在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任务时,同步组建项目攻坚党组织,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先锋岗,开展“揭榜挂帅”行动,引导党员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中打头阵、当标杆。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曾小英说,研究院创新实施“五聚焦五融合”工作法,聚焦理论武装、组织优化、队伍培育、业务创新、活动增效,推动党建在思想、组织、能力、业务、活动五个维度与科研全面融合。
锤炼作风 筑牢人才根基
“科研人员的孩子入学问题解决了!”这一好消息在研究院微信群里迅速传开,引来一片点赞。此前,几位新引进博士反映了子女入学难题,曾小英出面协调,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对接,最终推动问题快速妥善解决。
赣南是“苏区干部好作风”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形成地。研究院党委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制定《密切联系群众实施方案》,建立“三张表一宣贯”工作机制,依托问题收集、问题督办、落实反馈三张表实现闭环管理,并通过“党建十分钟”定期做好宣传贯彻工作,办理结果反馈、职工关心关切的重大事项,切实将党的宗旨转化为服务职工群众的实际行动。
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联系博士教师制度,更是拉近了党组织与科研人员的距离。每个党委委员都定点联系1至2个支部和若干名高层次人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并回应大家的诉求。
研究院党委还推动行政部门进一步优化服务机制,通过精简会议、主动征集各中心需求以及解决“急难小事”等务实举措,减轻科研人员的事务性负担。这样,就让科研人员从行政协调、日常琐事中轻松“解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攻关中。
如今,走进研究院展厅,一系列科研成果令人瞩目:抗抑郁症新药获得美国FDA上市批准;独立研发的猫心肥、犬心衰两个1.1类原创新药即将进入临床阶段;开发高端宠物功能性食品200余种……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不仅是科研实力的体现,更是党建赋能的结果。
“红医魂·药匠芯”这一党建品牌,已深深融入研究院的文化内核,成为指引发展方向的精神旗帜,推动研究院培育了一批兼具家国情怀与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促进了多项重大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不断贡献着“匠芯”力量。
淬炼“药匠芯” 融铸“红医魂”
http://szb.gnrbs.cn/h5/html5/2025-10/08/content_95762_18940572.htm?cu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