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部门首页 > 正文

学习强国:赣南医科大学红医精神融血脉 立德树人育良才

文章作者:张小康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6日      消息来源:学习强国

 

赣南医科大学:红医精神融血脉 立德树人育良才

近年来,赣南医科大学充分利用赣南独特的红色卫生文化资源,将红医精神融入教育教学,让红色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培养一批又一批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为健康中国、健康江西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调查研究奠基 丰富素材库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年来,学校通过组建专业研究队伍,深入开展红医精神研究,收集大量原始素材,为红医精神育人奠定坚实基础。

成立专门机构建队伍。2006年起,学校探索构建红医精神育人体系,组织师生收集、整理、研究相关史料,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加强苏区卫生史高质量研究,2010年,学校成立苏区卫生研究中心,组建红医精神育人体系教学研究和实施团队,较为系统地开展红色卫生文化研究工作。2018年,学校整合苏区卫生研究中心和农村(社区)医学教育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成立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与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后改名为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产出一系列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2021年,该中心获批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深入调查研究打基础。近水方得鱼性知,何愁布履踩新泥。早在2006年,学校思政课教研室组织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教师,围绕苏区卫生史展开相关调查研究工作。每年寒暑假,师生深入瑞金、兴国、于都、宁都、广昌等地,通过查访地方史志、探访革命后代、翻阅红色书报、实地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展开系统调查,收集大量与苏区卫生史有关的重要书籍、文稿、图像等史料,并将这些宝贵资料分门别类进行记录、整理,为后期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丰富素材。

建设专门场馆展成果。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学校始终以保存好、守护好红色卫生史料为使命。2016年,历时3年筹划建设的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正式开馆,成为学校全方位传承弘扬红医精神的主阵地,每年新生的入学教育第一课就在这里展开。该馆先后接待多批校外大中小学生、卫生系统及社会人士,参观人次超5万。馆内,中央苏区医疗卫生机构、战场救治、药材供应、卫生法规、医学教育、卫生科普、医药研究等内容丰富,收藏、展示珍贵文物近1500件,参观者在此聆听历史回响、追寻红医精神。

铸就育人品牌 扩大影响力

作为专业特色鲜明、扎根赣南办学80余载的老牌医科院校,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守好用好赣南这座红色卫生文化资源“富矿”。多年来,学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韧劲,在红医文化挖掘与研究方面下足硬功夫、做深大文章,红医精神育人品牌越擦越亮。

强化顶层设计顺机制。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为推动红医精神融入师生血脉,学校着眼长远,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把红医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21年,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对校园文化建设再次进行布局,强化红医文化、医学特色的有机融入。2023年,学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擦亮红医文化育人品牌”作为40项重点任务之一,对如何推进红医文化建设、提升育人品牌作出系统规划。2025年,学校党委印发《赣南医科大学“红医魂”党建品牌创建实施方案》,着力打造“1+5+5+N”的党建品牌工作体系,构建新时代党建育人新范式。

深化宣传教育聚精神。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将红医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构建“研究引导、课程奠基、实践辅助、文化铸魂、机制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红医文化育人体系。2018年起,陆续编写《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简史》《红色卫生文化概论》等校本教材,开设《红色卫生》《仁医之道》《红医文化》等通识课程,打造“永远的红医”“歌声中的四史”等一批“艺术+思政”特色情景思政课,同时全面推进红色文化课程思政,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学校以红医文化为主线,通过建设红色卫生史博物馆、红医广场、红医班级,每年举办红医文化节、开展弘扬红医精神实践活动等,让红医精神融入学生日常,将育人成果印刻在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基因里。

综合各方力量扩影响。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为扩大影响,壮大队伍,2017年,学校倡议成立全国红医精神教育联盟。2019年,由全国32所医学院校和健康报社共同发起的红医联盟正式成立,通过召开研讨会、“2030健康中国”专题学术报告会、“健康中国战略与医疗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全国“红医精神与健康中国战略”学术研讨会等,产出一大批理论和实践成果。2024年,红医精神写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讲好新时代传承白求恩精神、红医精神等感人故事。近年来,学校在红医精神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获批省级课题33项;在国内外及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著作9部;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精神融入血脉 彰显红医魂

80余年来,学校扎根赣南革命老区,向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11万多名医疗卫生实用人才,他们传承红医精神,甘于扎根基层,心系百姓疾苦,为医疗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中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肖卿福、马海德奖章获得者范德汉、许传勤,也有为日军细菌战受害者上门换药2000多次的“时代楷模”万少华,还有扎根基层几十年、挎着药箱送医上门的陈景来,他们用责任与担当传承弘扬红医精神。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践行红医精神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学校牵头组建赣州市首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与赣州市章贡区合作共建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重大疾病新药靶发现及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同时在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援外医疗、抗震救灾、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彰显担当,将红医精神转化为服务老区人民的实际行动。

八十四年风雨兼程,八十四载桃李芬芳。展望未来,学校将始终坚守红医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继续发扬好、传承好红医精神,培养更多“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新时代红医传人,为健康中国、健康江西建设贡献更大力量,让红医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江西日报

作者单位:赣南医科大学

责任编辑:汪行舟 陈帆

 

赣南医科大学:红医精神融血脉 立德树人育良才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384862788206913239&t=1758794666209&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x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13384862788206913239&ref_read_id=4ba7cdca-382c-4d1a-b0fc-07a3b6501e66_1758797024009

 

 

版权所有:赣南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  联系方式 :江西省赣州市和谐大道1号  邮政编码:341000  电子邮箱 :gmuzzb@126.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