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小密乡东北部的罗田村,是个典型的“十三五”贫困村,村庄里有10个村民小组,四百多户的农家就有1800多名村民。2017年以来,村民不时会遇到一名年近6旬的干部走村串户,深入农家地头和他们拉家常打交道,询问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中难处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村子里的人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吴”,甚至很多人说他就是地地道道的“罗田人”......他,就是赣南医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现为赣南医学院驻小密乡罗田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吴小明。
听从组织的安排扎根乡村
二零一七年五月的某一天,组织找到吴小明同志,对下乡扶贫的工作听取本人意见。吴小明同志毫不犹豫,表示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组织安排我到哪里我就在哪里站好这班岗、做好群众事。其实很多人都一时难以理解,很难想象一名年近六旬的高校处级干部会态度如此坚决地下乡扶贫,特别是他即将退休,家里还有老母亲需要照看。但事实虽然出人意料,却又在常理之中,因为吴小明同志对党的工作从来不说二话。他毅然选择担任离家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偏远贫困村——会昌县小密乡罗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远离了城市的安逸和舒适,远离了家中需照看、呵护年近九十岁的老母亲,这样的选择,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么坚决从容地做出答案,而他却做到了。他说,没事,家中的老母亲还有自己的爱人在照顾。“没事”,回答的那么简单平凡、干脆有力,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在党的事业面前所表现出的一种大气魄、大胸怀、大从容;这同样不是一份简单的选择、一句口头的应承,而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组织允下的庄重承诺、是对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身份所应该肩负起的一份责任和使命、是对将要开展扶贫工作村中的所有群众许下的郑重诺言。俗话说的好,一诺值千金,而这份看似随口的一诺却远胜过这万千金。
“我是一名党员”

关心群众健康——健康扶贫
自从来到罗田村以后,他的心里都一直都惦记着那些因病因残致贫的群众,群众的身心健康时刻都牵绊着这个第一书记。经过走访统计,全村所有的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就有50多户,占了全村贫困户家庭户数的半数以上,这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很长一段时间让他犯了愁。
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家中状况和身体情况,吴小明同志坚持顶着酷暑炎热、冒着寒风雨雪亲自上门走访看望。但是扶贫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时间不等人。吴小明同志不断学习使用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与群众沟通交流,一遍一遍地将医疗保障等扶贫政策宣传落实到户。他说,不会不要紧,就怕你不去学。今年的四月,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他又自学起了电动摩托车。有一次,因着急去看贫困户许发有儿子的精神病发状况时,在罗田村小学附近的陡坡踉踉跄跄地跌倒在地,衣服裤子也擦得破破烂烂。
为了因残致贫的群众去除穷根,去年十一月份他积极协调和组织,努力争取赣州市政府和赣南医学院支持,开展康复特色扶贫,为罗田村因残致贫的群众免费诊疗。当听到吴书记说有机会到市里的大医院进行免费诊疗时,村里很多人积极报名。新屋组贫困户赖名华的妻子许娇仔激动地说道:“感谢医学院,感谢吴书记哟,感谢你们提供这么好的机会让我们去大医院看病,我们老两口身体状况都不好,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最终,此次康复扶贫行动让39户47人贫困户分两批次于当年11月2日和11月22日到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进行临床治疗。而今年为了不让群众离家太远进行看病,他多次联系赣南医学院第一、三附属医院的相关医疗专家亲自到村为他们义诊并建立起健康档案库。
村里有些人非常不理解,问道,放着好好的干部在城里待着不好,干嘛非得来村里给自己找罪受。吴小明同志回答说,我是一名党员。是的,“我是一名党员”是这份为民着想的本心最真的回答,是这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最好的诠释。“俯首甘为孺子牛”说的就是他这样一类的人吧:
尽管路途多曲折,但却守住一颗心。
初心不改为万家,万家安康心上佳。
“他们是罗田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

“吴老师早,我们上学去了”;“吴老师好,我们来借书来了”;“吴老师来给我们发书包了”“吴老师来看我们了”;“吴老师,吴老师,你下次什么时候来呀”…….像这样的简短对话在孩子们身边时常出现,孩子们眼中一直都有个吴老师,他就是他们身边的“大朋友”。他常常说,“群众生产生活的贫要扶,孩子们教育的贫也要扶,他们才是这里的未来,他们是罗田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自此以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学习状况以及家长的教育时刻挂念在他的心里。
“他非常喜欢孩子,每次来了都会亲自检查孩子们的作业,我没文化也不晓得怎么教他们,吴书记经常都告诉我教育小孩要有耐心,不能动不动就打骂,也不能老是把他们关着养,要和他们多沟通多交流,他还夸我这两个孩子很聪明,他很关心他们。”贫困户郭正秀提到吴书记时这样说道。
在教育扶贫这篇文章上,他觉得宣传落实教育政策只是一个小段落,而让孩子们在身心健康的成长的同时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才是这篇文章的大段落。去年的七月份,为了让该校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下乡支教活动继续正常开展,大热暑天下吴小明同志戴个草帽、穿个凉鞋来来回回穿梭于学校与村委之间,协调处理好支教学生到村后的衣食住行、了解支教的教学以及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为了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温馨的农家书屋,发挥村图书室文化育人的作用,他积极联络了书架、书籍以及相关设备的捐赠,让农家书屋成了孩子们学习的课外教室。他说,很开心经常见到孩子们会来借书、看书。同样,为了加强孩子们暑期安全意识,今年上学期,他积极联络学校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到校对师生开展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消防演练、应急事件避险等内容的活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纵使身前千难缠,依旧向前笑相迎。
殚精竭虑亦无悔,但望春苗茁壮长。
“甜蜜的事业是勤劳耕耘出来的”

关心甜蜜事业——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已经被证明了的正确脱贫致富道路。经过深入调研,吴小明同志发现罗田村地理位置独特,天然林成片,树种花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风光秀丽,是蜜蜂规模发展的理想之地。这里养蜂产业投入少、收效快、劳动强度小,品质非常好,是一项吹糠见米的好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好产业,是村民生活的好食材和挣钱的好财路。他认为,要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好带头人,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尽快把产业搞上去,村民才能稳定脱贫。要动员村民从零散养蜂到规模养蜂,每箱蜜蜂采一次十几公斤就有一千多元的收入,十箱也就是一万多元了。
贫困户赖十月年富力强,肯吃苦,在福建打工时候接触过养蜂,经过吴小明同志的动员,赖十月表示愿意尝试,并在2017年养了50箱中蜂,产量达到一千多斤。丰收的喜悦过后,赖十月开始犯愁了:靠零售什么时候才能出售完这么多蜂蜜?吴小明同志及时把信息反馈到学校,学校决定由工会购买,作为节日福利发放给职工。在那段时间里,吴小明同志不仅帮助赖十月把蜂蜜装瓶、运输,还争取政策开好免税发票及时报账。看着厚厚的票子,赖十月笑得很开心,他说,村里来了一位好书记、好干部。而如今,赖十月的蜜蜂养殖规模达到一百多箱,预计今年蜂蜜产量可达三千斤,如今销路问题同样的摆在了面前,为了帮助赖十月今年的蜂蜜卖完,他又忙活起来到四处接洽寻找客户。他说,市场是找出来的,甜蜜的事业是勤劳耕耘出来的。


这就是他,一个坚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共产党人,一个坚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共产党员,至始至终都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他相信:只要大家辛勤耕耘,不断奋斗,罗田村甜蜜事业的金光会越闪越亮,罗田村脱贫奔小康的路会越走越宽。
他的一位队员曾偷偷拍下他在2018年4月12日深夜加班工作的照片,并在朋友圈写了这么一段文字——《为他的敬业精神点赞(2018年4月12)》。“从外面帮贫困户赖十月家办完事回来已经晚上十一点多,发现吴小明书记还在为工作忙碌。近期一段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已经让他腰间盘旧伤复发,至今还行走有些难受,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其忘我地工作。为吴小明书记的敬业精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