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红医精神铸魂,红医文化育人—赣南医科大学红医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曾新华等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消息来源:赣南医科大学

       

早春时节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红色卫生史博物馆赣南医科大学的学生们已捧着《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简史》《红医故事》等教材走向教室在江西赣州这片曾孕育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卫生)学校的土地上止血钳与听诊器的碰撞里总有革命年代的红色回响。从中央苏区简陋的手术器械到如今各种高端医疗设备一代代学子不仅在学校里完成了医学启蒙更是在厚沃的红色土壤里寻找着“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密码。

多年来赣南医科大学高度重视红医精神铸魂、红医文化育人工作,不仅组建了专业团队,系统开展中央苏区医疗卫生史研究先后成立了苏区卫生研究中心、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等,搭建起了坚实的红医理论研究平台;同时还结合地域特色和学科优势,创建起了系统的红医文化实践教学平台,将红医精神融入立德树人各方面、全过程,形成了研究引导、课程奠基、实践赋能、文化铸魂、机制保障“五位一体”的红医文化育人体系当健康中国遇到红色文化当基因编辑遇见红医精神赣南医科大学这所扎根红土地的医学高校正以独特的方式回答:新时代的“健康中国”建设者该以怎样的精神和理念守护教育的“红色血脉”和医学的“红色基因”

新时代的医学教育使命

赣南这片红色热土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光辉足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卫生管理机构——中革军委总卫生部第一所红军医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第一张卫生专业报——《健康》报第一家制药厂——红军卫生材料厂等这些具有独特价值的红色卫生文化资源是中央苏区广大医务人员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无数革命先辈留下的最厚重最深沉的“活教材”

赣南医科大学苏区卫生研究中心教授刘善玖感受颇深作为长期从事苏区卫生、红医精神研究的专家他表示在硝烟四起的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斗争率先举起“8小时工作制”旗帜并明确提出保护女工、童工权益将劳动者身心健康视为革命根基“党的卫生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保障人民的健康在没有自己的武装和政权的时候只能组织工人罢工为争取工人的生存权、健康权而不懈斗争但当共产党一建立自己的政权就立即付诸实施这些主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局部执政在中央苏区范围内开始了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作为执政党要巩固红色政府在进行反“围剿”斗争的同时还要开展党的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而抓好卫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当时面对赣南闽西频发的瘟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项英通过《红色中华》报号召全民参与实施“预防第一”的卫生工作方针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卫生防疫运动在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下中央苏区创建卫生材料厂利用本土中草药资源研制药品既缓解了缺医少药困境又带动了苏区经济发展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总医院和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兴国茶岭等地开设民众诊室免费收治百姓开创“军民共享”医疗模式通过速成班培养战地医生也基本满足了苏区军民的就医需求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保障人民健康”的辉煌开篇把人民健康写入执政密码是百年大党永续发展的深层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深知健康与政权建设、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当时很多文件就表述得非常清楚比如一个人生病了就相当于敌人消灭了我们一个有生力量生病时农民就失去了劳动力工人也失去了做工的能力如果大量生病自然会影响革命和经济发展因此那个时期很多领导人在谈论经济问题时很多都会涉及医疗卫生问题”刘善玖说

在缺医少药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医生以草木为药、以信仰为盾用简陋器械救治伤员开创了人民医疗卫生事业的先河枪林弹雨中无数红医先辈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医者的家国情怀傅连暲、贺诚等红医先驱的事迹至今仍在赣南医科大学的红色卫生史博物馆中熠熠生辉如今医学教育已迈向了全新的时代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医学的“术”已攀上新高峰;但红医精神却是照亮生命的“心灯”永远不可缺失红医精神的本质是技术为舟、仁心作楫在算法主导的医疗时代唯有铭记“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医特质才能让技术始终沿着“人民至上”的轨道运行才能培养出兼具精湛医术与家国担当的复合型人才

多年来赣南医科大学的部分教师持续深入瑞金、于都、古田等地围绕苏区卫生史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在此基础上赣南医科大学创建了全国首家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成立了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凝练了以“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为核心内涵的“红医精神”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与“健康中国”战略和基层医疗需求深度契合进一步将苏区卫生研究和“红医育人”工作推向纵深“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是凝结成的精神却历久弥新红医精神是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具体体现这是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标识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当始终遵守的道德准则红医精神照亮了人民卫生事业的前进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我们需要传承和弘扬这一跨越时空的革命精神”赣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小康说

“五位一体”打造医校育人新体系

走进位于赣南医科大学的全国首家中央苏区卫生史博物馆百年医者仁心跃然眼前红军医院使用过的竹油灯、药碾擂钵、竹镊木锯以及中草药等实物陈志方、李治、唐义贞、杨振德等红医的感人事迹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而百余件珍贵文物和数百万字的史料则无声诉说着“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红医精神成为新时代医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近年来赣南医科大学依托全国红医精神教育联盟以及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脉络解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密码“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医者信仰穿越时空生生不息

红医精神不是标本而是生长的年轮红医传人既要会治身体的病更要能解时代的题历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赣南医科大学构建并实施了研究引导、课程奠基、实践赋能、文化铸魂和机制保障“五位一体”的红医文化育人体系让红医精神和红医文化真正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力武器在研究引导方面赣南医科大学依托全国红医精神教育联及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系统挖掘红医文化资源研究团队编纂的《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等著作填补了红医精神研究的学术空白近年来该校获批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15部专著形成了《中央苏区医疗卫生简史》《红医故事》《古代医德故事》等系列校本教材让红色史料转化为生动的育人素材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环节据赣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新华介绍目前该校已构建起了“思政课+素质拓展课+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的红医课程体系将红医元素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思政理论的同时深刻领悟红医精神的内涵在素质拓展方面该校开设的“仁医之道”课程通过“生命叙事”教学法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形式体验红医抉择将红医文化全面渗透到全体师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教育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育人的重要环节“我们每年都会实施‘红医班级’创建、‘红医学校’培训等活动在红色卫生史博物馆向全体新生开展入学教育‘第一课’不定期开展‘寻访红医足迹弘扬红医精神’学生骨干创新训练营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悟红医文化提升综合职业技能素养”曾新华介绍每年在中央红色医院旧址等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学生们身着红军装、重走挑药路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医精神同时通过设计便携药箱、开展乡村健康课堂实践的“小药箱”公益项目已累计服务10万余名村民;一些“红医班”定期深入社区为居民传授心肺复苏技能和健康常识深受好评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力量赣南医科大学在校园环境、活动和网络中全方位植入红医元素为立德树人凝聚力量通过开设红医文化大讲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医精神”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红色家书诵读晚会”“诵读红医故事”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红医精神和文化活力此外红医文化传播的渠道和空间也扩展至网上该校数字化博物馆上线的“红医故事”专栏点击量超10万次;微信公众号推出“红医微课”以动画形式讲述红医历史吸引年轻学子主动传播

为确保红医文化育人体系的有效运转赣南医科大学建立了完善的机制保障在顶层设计上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目的就是以红医文化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与此同时还通过优化评价依托“五个一”活动等建立激励考核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校还发起成立了全国红医精神教育联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建立教学科研协作机制协同育人为推进红医文化育人持续发力

“红医文化育人是我校思想政治育人的特色品牌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是红医文化育人的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教学及课程建设中融入了红医文化我们则是与学生工作处一起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红医文化育人的实践”赣南医科大学团委书记郑直介绍经过数年的实践检验2017年开始该校正式成立“红医学校”建立“红医班”“以前我们会选择一个建制较为完善的自然班级命名为‘红医班’并对其进行建设从去年开始每个学院都建一个‘红医班’由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这更有助于开展红医文化教育”据悉目前赣南医科大学13个学院都有“红医班”班级成员主要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以及在文化建设、学习等各科领域比较突出上进的学生组成红医班学员每学期都要展开调研、撰写报告寻找红医故事及民间中药方等工作精神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锤炼“亲爱的红医学校我曾经为了了解你努力练习讲解用心学习卫生史知识与你近距离接触之后感受到你的魅力发现你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平淡的史学知识是一次接一次的震撼你展现出来的是红医的魂唯一的魂你让我知道奉献是可以不计生命如唐义贞不畏强权如李治不恐失去如傅连暲;你让我站在别人面前时更加自信你让我懂得坚定不移的意义;你让我学会敬畏历史”赣南医科大学学生、“红医学校”第三期学员张雯慧在留言中深情地写道

红医精神“铸魂育人”成效显著

80余年深植赣南红土地赣南医科大学从成立之初的高级助产职业学校一步步成长为卓越的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已经累计为社会培养了10万多名优秀医疗人才超八成毕业生扎根基层九成用人单位赞誉赣南医科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而在“红医精神”滋养和“红医文化”熏陶下众多赣南医科大学学子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次次救死扶伤的生命接力

2023年12月30日下午3点左右赣南医科大学学生赵锐在西安北站候车时听到广播中正在寻医称一位中年男性呼吸心跳骤停意识丧失于是急速前往紧急施救历经几分钟的心肺复苏后患者意识恢复赵锐选择默默离开后来他又得知该患者后续治疗急需用血这位00后医学生毅然递上自己的献血证并积极帮助联系寻找血源用热血续写生命篇章2024年6月29日傍晚赣南医科大学西门外的街道上演暖心一幕该校2023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李江伟在返校途中发现被人群围观的车祸现场有一名受伤的中老年女性于是他迅速在现场寻找阻拦物引导车流同时疏导围观群众退至安全地带面对伤者渗血的伤口这位“准医生”沉着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伤情评估后果断使用他人提供的急救工具为伤者进行包扎止血在等待120到来期间他始终单膝跪地安抚伤者情绪使其始终保持清醒最后救护人员到来李江伟协助他们顺利将伤者送上救护车后才离开

精神的力量不仅净化人心还能跨越山海今年2月7日赣南医科大学两名巴基斯坦籍留学生约瑟夫和贾瓦德旅游时在上海火车站遇到一名老人昏厥遂上前运用所学知识紧急施救赣南红土地孕育的医者仁心在大上海续写新时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当国际学生将红医精神播撒四海当一届届毕业生带着技术与信仰奔赴基层这所扎根红土的医学高校在红色的滋养下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医者答卷

多年来赣南医科大学以红医精神铸魂育人培养出了一大批“眼里有光、脚下有泥、心中有爱”的健康卫士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澎湃的“红医力量”近五年赣南医科大学80%毕业生选择扎根基层97%的用人单位评价该校学子“服务态度优良、职业素养突出”而在赣南山区一批批“红医班”毕业生成为乡镇卫生院的骨干力量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等授予学校“全国2016—2017年度无偿献血促进奖”红医文化育人主题实践活动连续多年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红医联盟高校学子联合开展红医精神创新实训营产生良好社会反响除此之外带来的明显变化是学生职业认同深化能力多维跃升据该校2019—2023年调研显示学生对红医育人的满意度从80%升至95%99%的学生认为红医文化“坚定了从医初心”赣南医科大学广大青年学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意志更加坚定“到基层去”的人生发展志向更加笃定“服务百姓健康”的奉献精神进一步弘扬广大学子以护佑百姓健康为天职用责任和担当诠释红医精神德技双馨茁壮成长的赶超意识进一步树立大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连续18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第九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总决赛中赣南医科大学荣获一等奖创江西省医学院校最好成绩;在2018年第十二届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讨会上该校学生团队展示的《弘扬红医精神助力脱贫攻坚——“小药箱”健康教育计划》得到在场同行专家赞许荣获“最具风采奖”

在协作机制方面赣南医科大学催生了一系列积极成果2017年10月在赣南医科大学倡议下来自红军长征沿线的6家高校负责人齐聚赣州商议成立全国红医精神教育联盟2019年5月由全国33所医学院校和健康报社共同发起的红医联盟正式成立开启了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大规模协同作战的新时代该校还与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合作共同致力于“健康中国战略与医疗精准扶贫”研究与实践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等40多个单位来校交流学习红医文化育人做法促进了红医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同时赣南医科大学的红医文化育人实践也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2018年12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评价赣南医科大学:“学校传承红医精神校风淳朴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向上”2022年9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等9位院士在深入调研后对该校红医精神育人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红医精神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和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针对性和契合度可作为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精神追求和价值目标

红色基因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时代的召唤如今通过多年探索实践赣南医科大学已将红医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精神坐标外化为服务人民健康的实际行动在健康中国战略纵深推进的今天赣南医科大学以红医文化铸魂育人不仅破解了价值观教育“悬浮化”困境让高校大思政教育有了可触摸的历史温度也让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伦理自然生长实现了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

 

 

版权所有:赣南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  联系方式 :江西省赣州市和谐大道1号  邮政编码:341000  电子邮箱 :gmuzzb@126.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