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我校康复学院“红医有我 乡约康途”暑期社会实践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前往会昌县西江镇与文武坝镇,以青春脚步丈量红土文脉,以敏锐视角洞察发展智慧,以赤诚之心感悟红色信仰,在实践的课堂里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在“信念课堂”中承红色血脉,筑牢信仰之基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怀着崇敬之心,实践队走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直属县西江县旧址,在讲解员深情解说中现场感受苏维埃政权运转的艰难历程以及军民同心抗战的感人情景;在西江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队员肃立默哀、行三鞠躬礼,表达对革命先烈们为家国挺身而出的赤胆忠心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在中共粤赣省委旧址,队员们来到《清平乐•会昌》词碑旁,集体诵读声响彻晴空,感受毛泽东同志写下“风景这边独好”的革命豪情,“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字句撞在青石板上,似与八十余年前的吟诵隔空相和。
当天,实践队还分别拜访了当地有着50多年党龄的池年年、陈德发两位老党员。其中陈德发老前辈分享了自己从军、任教、参与改革的经历,“身份虽变,初心不改”的坚守让队员们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队员们传承红医精神,扎根赣鄱大地,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使命担当。
在“创新课堂”中聚振兴动能,绘新红土画卷
在文武坝镇,为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拓宽农产品销路,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在数字农产品基地负责人高云富的带领下,队员们开展了一场特色农产品公益直播宣传活动,队员们利用抖音直播推广的形式,带着屏幕前的观众们近距离地感受了会昌县特色农产品的独特魅力。同时,队员们深入当地特色企业调研,以青春视角解码乡村产业振兴之道。队员们走访六娣桑椹酒坊与达利鞋厂,深入了解运营细节、发展情况,对其运营模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在沉浸式探访之余,队员们积极提出产业运营创新想法,并结合调研提出产品优化建议,为乡村产业振兴贡献青春智慧。

在“智慧课堂”中守红医初心,践行医者使命
在文武坝镇及会昌北站前广场,队员们将“红医精神”转化为健康服务动能,发挥康复专业优势,为当地村民提供急救技能培训、健康科普宣教、常见肩颈病防护、康复推拿等服务,将革命年代的“战地救护”转化为新时代的“健康守护”,以实际行动传承红医精神,践行医者使命。
义诊台前排起长队,队员们仔细为居民测量血压,针对高血压、肩周炎等常见问题耐心解答,并用家常话讲解饮食调理、穴位按摩等实用养生知识;一旁的推拿区,队员们手法精准,揉捏颈肩、推按腰背,有效缓解劳作过后带来的肌肉酸痛,让紧绷的身体渐渐舒展。
此外,队员们结合康复专业知识,将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带进乡村,让古籍里的传统养生功法在会昌红土上“活”起来了。“双手托天理三焦——”随着轻柔的口令响起,队员们带领村民们缓缓起势。柔和连贯的动作搭配缓慢有序的呼吸节奏,一招一式、一呼一吸间,感受全身血液的活络、循环,体会精气在体内的运作、流转,达到强身健体、调解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这不仅是一场专业实践课,更是康复学子感悟“红医魂”、传承“红医魂”、践行“红医魂”的生动体现。

在“传承课堂”中播团结种子,共育同心之花
在会昌县西北街社区童心港湾,为深化新时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队员们开展了“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彩色画笔成了纽带,队员们与孩子们携手勾勒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画面,并结合画面讲民族互助之故事。此外,队员们趣味讲解民族文化、特色习俗、展示各民族特色歌舞,组织孩子们共绘象征团结的石榴,民族团结的理念如同种子般在孩子们心底深深扎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在他们的心中悄然萌芽。

在“劳动课堂”中寻农耕文化,赓续农垦薪火
在西江镇西江村,队员们顶着烈日满怀热忱地来到村民许建昌的水稻田,他向队员们讲解收割标准,从分辨稻谷成熟度到握镰刀的姿势,从下镰的45度角到捆扎的“十字结”,手把手传授农耕技艺。金黄的稻穗在镰刀下簌簌倒下,汗水顺着队员脸颊滑落,滴入脚下的泥土,此刻,衣裤上星星点点的泥是最荣耀的勋章。夕阳下,两代人身影重合,是岁月与青春的对话,青年更应以汗水书写责任与担当,接续奋斗。

此次会昌之行,实践队员们沿着伟人足迹溯源而上,从红色追忆到产业调研,从健康义诊到躬耕田野,从街巷到田间,从课堂到乡村,青春的足迹遍布乡村角落,队员们以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在赣南红土地上刻下青春印记,这不仅是对“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生动践行,更让红医精神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愈发闪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代红医青年必将自觉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将此次实践收获的历史智慧、文化自信、创新思维、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传承红医精神、赋能社会发展、践行使命担当!(赣南医科大学:上官诗林)